学术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学术讲座|蔡大伟教授作“古DNA与动物考古研究”专题讲座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01日 12:18    点击次数:1

4月25日,吉林大学考古学院蔡大伟教授为皇冠游戏平台考古学院师生作“古DNA与动物考古研究”专题讲座,讲座由考古学院副院长唐仲明教授主持。

首先,蔡大伟从动物考古研究的角度入手,对古DNA的研究方法和发展历程等作介绍。他指出,动物考古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传统的形态学分析、稳定同位素研究与古DNA研究。家养动物可以为人类提供肉、蛋、奶等副产品,同时作为骑乘、运输工具,也能够提升人类的生产与生活能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复杂化和多样化。他表示,家畜的起源与驯化研究至关重要,古DNA研究方法较传统的基于骨骼形态的动物考古方法来说更精准,能够从分子层面重建古代动物谱系演变,揭示家养动物起源、扩散路径及其与现代群体的亲缘关系等,为深入研究人与动物互动提供新视角。

蔡大伟认为,最早的古DNA研究肇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外学者率先将PCR技术应用到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DNA研究中(关于斑驴的研究),但当时的研究主要局限于针对母系起源与发展的探索。本世纪初,二代全基因组技术逐渐萌芽并趋于成熟,古DNA研究也随之转向更为深入的核基因组研究,这使得我们能够获取到关于父母双亲的遗传信息。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经过长时间的埋藏,其DNA往往受到严重损伤与降解,尤其是在土壤呈酸性、暖湿的中国南方地区,其DNA提取成功率要远低于北方地区。近年来二代测序和捕获技术的发展使得获取有效DNA片段的成功率大幅上升,对样品量及样品保存状况的要求有所降低,从而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古DNA研究的热潮。

此外,蔡大伟介绍了吉林大学古DNA研究团队近年来取得的研究突破与进展。他以中国西北地区长宁、泉户村、磨沟等多个遗址出土的野生小型偶蹄目动物(包括鬣羚、狍等)的鉴定为例,展示出古DNA研究方法在动物种属鉴定,尤其是在区分形态学特征较为接近的动物种属信息方面的作用和优势。

蔡大伟以北魏皇家祭天遗址出土马鹿的古DNA研究为例,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向我们展示了北魏皇家成员对于以驯鹿、马鹿等为代表的大型鹿科动物的崇拜情况;同时由此案例出发,提出从古DNA研究结果入手,综合当时当地的生业经济状况、动物种群时空分布等信息,可以开展野生动物的时空分布演变及其与人类生业方式、环境等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另外,蔡大伟以马、山羊和牛为例,生动展示了古DNA研究方法在解析家养动物起源与扩散研究中的应用。他指出,这三种动物主要起源于西亚地区,主要通过欧亚草原道路、绿洲道路以及开伯尔山口等重要通道传入中国。

讲座过程中,蔡大伟与现场师生就古DNA研究的最新进展等问题展开交流讨论。讲座结束后,唐仲明对其精彩讲座表示感谢,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他表示,蔡大伟教授及其团队运用古DNA技术在动物考古学研究中取得了突破,引领了国内动物考古学的发展,为交叉学科探索考古学问题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期待蔡大伟教授团队取得新的、更前沿的研究成果。

蔡大伟,吉林大学“匡亚明学者”领军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分子考古研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开展古代人类和动植物DNA的提取、扩增和测序研究,从分子遗传学角度探讨人类起源与迁徙、农业起源、家养动物驯化等考古学问题。


【作者:文/赵佳滢、徐佳琪 图/谢心茹    责任编辑:李虎】


下一条:学术讲座|杜勇教授作“黄帝传说探源”专题讲座


关闭